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济宁千秋展》讲解词

发布时间:2014-05-12 09:38 作者:管理员 浏览:1828次
 各位领导(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您光临济宁市博物馆,现在我们走进的是“济宁千秋”展厅,该展览是从纷繁的济宁地方史中撷取“闪光点”加以展示,选取的史料自济宁境内有古人类活动开始,至清末止。希望动过这个展览对人们了解济宁文明史有所裨益。
    在了解历史之前,请大家通过电子沙盘地图了解一下今日济宁的基本情况。我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辖十二个县市区,地势东高西低,面积10685平方公里,人口为843万。
    这里之所以称为济宁,是因为该地靠近济水,地势较高,可免水灾,保一方安宁,故于元代起称为“济宁”。

第一部分 东夷之光

    济宁的人类发展史从何时开始?济宁原始社会的状况如何?是无数济宁人关心的课题。据现有资料,济宁自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开始就人类在此居住,繁衍生息。细石器,系指细小的打制石器,是我市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物。原料有石髓、玛瑙燧石等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镞、古核、小石叶等。我市细石器发现地点38处,即汶上27处、兖州10处、嘉祥 一处,这些细石器产生于1万年前。这里展示的9件细石器,是我市先民早期活动的见证。
    距今约7500年前,我市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由细石器时代发展而来,是人类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历史时期。先后经历了如下3个阶段: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这3种文化经历了3000多年的时间。
    位于汶上县城东3000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指文物)此件展品石磨盘、石磨棒是北辛文化的代表器物,造型稚拙简朴,是加工粮食的工具。
    接下来展示的石斧、石铲、石凿、石镰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是我市先民曾经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代表当时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充分体现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推动人类发展。(讲物,讲图)这里展示的是生活用品,如:釜形鼎、钵形鼎,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器物。这时期的陶器一般制作较为细腻而精致,器表多素面磨光。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已经烧制出十分精美的白陶。这件白陶�是曲阜西夏侯遗址中出土的,这是种烧水的器皿,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作品。�的造型十分别致,形制像一只鸟。�做成鸟形是鸟图腾在器物中的体现。
    大汶口文化的延续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最早是在1928年的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他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出产“蛋壳陶”为精尖产品。济宁境内发现龙山文化遗址有泗水尹家城遗址和兖州西吴寺等。这件黑陶单把杯出土于泗水尹家城遗址中。龙山文化被人们称为“黑陶文化”,这时期有厚度不足1毫米的蛋壳陶,是制陶工艺的最高体现。
这里摆放的展品:骨锥、骨针,是兖州王因遗址出土的,原料是骨头,用途是缝制兽皮,遮体取暖。这两件月牙形的骨器称为束发器,顾名思义,是头发上的装饰品。在王因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批装饰品,如:耳坠、石环、陶镯等。古人就是用这些东西来装饰自己,充分反映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
    三皇五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年代距今4000—6000年之际。这些传说中的人物是当时的部落集团首领,他们各自代表着自己的氏族集团,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史籍中有关“三皇五帝”的资料较为丰富,但说法不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三皇”是指伏羲、炎帝和黄帝,“五帝”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些始祖中,除了喾、尧之外,都与济宁文明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济宁古代历史上的闪光点。(分别讲各自的关系)

第二部分 圣贤之乡

    夏商之际,济宁区域的东夷族部落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这一时期的方国数以千计,这些方国大多带有浓厚的氏族部落特征,而且他们有本氏族的血统组织,有一定的住址和分布范围,夏商之际,济宁地区重要方国有任国、奄国等。任国是“有仍”氏族建立的国家,由于在古代“仍”与“任”同音,故夏商时期人们将这一国家称之为“仍国”或者“有仍氏国家”,后世史家习惯使然,只称“任国”。任国是太昊后裔建立的国家,《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须句、颛臾凤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国最初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在任国的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少康中兴”。(讲“少康中兴”版面)
    济宁地区的夏代文化遗址为岳石文化,这一文化是当地东夷族人的土著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县岳石村而得名,分布于山东全省。(讲展品)岳石文化是金石并用的时代,我市境内的尹家城遗址已经发现了这时期的小件青铜器,如铜刀、铜环、箭头等。
    周代是我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儒家学派的产生及邹鲁文化的形成。周武王推翻了商政权,建立了周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大规模的分封。武王封周公于鲁,定都曲阜,称鲁公。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故由周公长子伯禽代为就国,称为鲁国第一代国君。鲁国自周公始封至战国时期鲁顷公二十四年被楚国所灭,共历26代,36君,达800年之久。周代的济宁地区属邹鲁文化区系,习俗守礼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淳厚的礼俗氛围中,鲁国涌现出一大批道德典范,其中柳下惠最有影响。(讲版面)
    周代济宁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鲁国便是当时的突出代表。1977年—1978年的考古勘探与调查表明,鲁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距今3000余年的历史。鲁国虽以农业为主,但也产生了发达的手工业,在鲁国的西城,发现了西周后期的冶铜遗址,在故城西北还发现东周制鼎作坊,另外还发现有制陶作坊出土有制陶工具及陶器。在鲁故城还出土了大量工艺制品。鲁国不仅有发达的手工业而且商业也很发达,鲁故城还出土有铜质包金贝形币以及贝币等。(讲版面:暴富代表欹顿)
    鲁国的发达还体现在建筑技术方面,其中代表人物有鲁班。(讲鲁班场景)
    邹鲁文化是济宁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这不仅归功于鲁国有发达的教育,如鲁国曾设有国立大学—泮宫。鲁国还开创私学,是学风下移,为社会培养人才(详见鲁地私学一览表)。这样,中国文化的中心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宗周移至邹鲁。孔子在曲阜以“六艺”为课程,其六艺为:“礼、乐、御、射、书、数”。正因为孔子的教学科目符合社会所需,故许多学生学业有成,称为栋梁之才。
    (讲周代科技)鲁国的天文观测与历法推算也相当发达,公室设史官及天文官。其中很多记载均为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和著录(详见鲁人天文成就一览表)。
    (讲鲁人著作)鲁人在文学、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些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深刻而悠远。(详见鲁人著作一览表)
    济宁是处圣人的地方,故后人成这里为圣贤之乡(讲圣人一览表)。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文化,孔子列为儒家五圣之首。尼山夫子洞为孔子出生地,相传孔子母亲颜征在曾祈祷与尼山而生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自汉代起被历代帝王所重视,称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见历代帝王至曲阜祭孔一览表)。后来孔子的学说被逐渐推广到东南亚各地,到清代以后,逐渐发展到世界各地,这就是为什么全国很多地方和世界各国都有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庙的原因。(分别讲孔、孟、颜、曾、子思)

第三部分 秦汉辉煌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秦汉时期的济宁。
    (讲峄山碑拓本)秦始皇为显示自己的强大,数次远途东巡,首站便登上了我市的峄山,立了著名的《峄山刻石》。碑文由李斯撰写,书体为小篆,内容主要是歌颂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现存刻石为元代翻刻,收藏于孟庙,原碑在北魏年间被毁。今存刻石虽然是摩刻,但书法气势磅礴,是秦代保存下来最多的刻石,是研究古文字和书法艺术十分难得的精品。
    秦灭六国以后,曾下令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等。钱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权是由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器,古代人称秤砣为“权”。
    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代在政治上依旧实行中央集权制,地方设郡、县、国并行。当时济宁地区主要是鲁国、山阳郡、任城国、东平国等政区。这是横跨曲阜邹城的九龙山崖墓群,是西汉6代鲁国王的墓群,1970年已发掘四座。这是济宁北郊汉任城王墓,汉代任城王共传5世。汉代墓葬中大量使用冥器,人物、生畜、罐、楼、仓、猪圈等等被缩小成模型放置在墓中。
    (讲匡衡凿壁偷光场景)
    汉代济宁生产力比较先进,牛耕普遍,铁制农具得到推广。汉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畜禽养殖业及纺织业的发展。“亢父缣”和“鲁缟”便是当时重要的纺织品。
    (讲名人)在政治亨通、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下,济宁经学文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空前繁荣发展。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环境下,作为先秦儒学发祥地的济宁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儒学博士,其中有古文尚学派创始人孔安国和齐诗学派、匡氏学派创始人“凿壁偷光”的匡衡。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闪光点,其佼佼者是济宁地区的王粲和孔融。(王粲观碑故事、孔融让梨故事)
    济宁地区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汉画像石和汉碑业。汉画像石集中在嘉祥、微山、曲阜等地,嘉祥素有“汉画像石之乡”的美誉。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汉碑主要收藏于济宁汉碑室、曲阜汉魏碑刻馆、嘉祥武氏祠,济宁素享“天下汉碑半济宁”的美誉。
    (讲魏晋时期王叔和、檀道济版面)
    十六国东晋时期,佛教开始在济宁传播,并得到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雕塑佛教造像、佛经和寺院几方面。济宁馆藏著名的造像有北朝时期的赵忠造像和儒练造像,造像神情祥和,做工精良。著名的经刻有汶上水牛山摩崖、邹城铁山、岗山摩崖,均字大如斗,被誉为“榜书之宗”。著名的寺庙是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现存济宁最早的寺院—崇觉寺,后因宋代常氏出资铸造铁塔,遂改名为铁塔寺。

第四部分 唐宋风韵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统一发达的时期,至唐玄宗之际的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讲文成公主版面)
    (讲李白、杜甫版面)
    宋元时期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代表人物有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等。号称宋元数学四大家。秦九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南宋人,在其著作《数学九章》的自序中自称鲁郡(今兖州)人,该书今传本分九类,各二卷共十八卷。
    《水浒传》古本是施耐庵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宣和遗事》及元代戏曲故事为依据创作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反应农民起义的长编小说,它虽是文学作品,但较多的反应了宋江起义事迹的真实。《宣和遗事》记载,梁山义军有头目36人,而《水浒传》写的是108将,说明文学著作的创作渲染的广度与深度。位于我市梁山县的梁山,就是宋江起义的发源地,现还遗存有聚义厅、寨墙等。
    隋炀帝所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由杭州、徐州至洛阳,再由洛阳经山东的冠县、临清、夏津、武城、德州等地到达北京,与济宁无缘。元朝统一中国以后,隋代的运河一部分埋没废弃了,为了解决运输困难,使漕运便捷,这就需要山东运河乃至整个京杭大运河中段东移。使得大运河过济宁,带来了济宁空前的繁荣发展。

第五部分 明清史迹

    明清之际的济宁地区先后属于济宁府、兖州府。
    明代洪武十八年,因朱元璋的第10个儿子朱檀被封为鲁王,鲁王府设在兖州,故兖州升为府,称为鲁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鲁王城位于今兖州地区北部,占地1000余亩,内有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鲁王宫殿。鲁荒王墓地处邹城东北约7公里处,1970年此墓被发掘,出土冠冕服饰、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漆木家具、珠宝古玩等1000余件珍贵文物。
    元代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济宁称为“控引江淮咽喉”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河道总督衙门设在济宁,使济宁称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运河之都。(讲河道总督署鸟瞰图)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扩大种植,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之一。(农作物新品种引进一览表)
    清政权建立后,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实行了文化高压政策,桎梏人们的思想,压抑文学艺术的发展。尽管如此,清代济宁文学艺术仍有较大发展,可以说人才辈出,成就斐然。(名人一览表)
    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孔尚任的《桃花扇》,其在中国戏曲史上享有盛誉。(讲孔尚任简介以及场景“一去桃花动京城”)
状元袍由嘉祥征集而来,当地老百姓俗称状元袍。整件衣服是用黄铜丝编制,表面镏金而成,重量40多斤。此件衣袍为礼仪性质的服装。
    明清中晚期,由于国外经济渗透的影响,并伴随着世界科技进步的大潮,济宁港境内萌动了近代工商业。济宁是全国开办电讯较早的城市。济宁电信始于电报。1881年11月4日,天津电报总局济宁电报分局设立。局址设在济宁城东关姜店街。与临清电报分局一并为山东省最早的电报机构。
    纵贯济宁境域的津浦铁路,始于清宣统元年,1911年9月津浦铁路兖州至济宁直线开工,1912年津浦铁路与兖州直线全线通车。
    李三九烟厂的旧址在今济宁工人医院,是当地一家有名的生产烟丝的手工作坊。
    占据济宁酱菜业第一把交椅的是诞生于清乾隆年间的玉堂酱园。他是清代济宁最大的手工业兼商业企业。玉堂酱园不只生产、销售酱、醋、酱菜,还经营酒、油、粮、盐。他的产品“味压江南”、“京城驰名”。据《济宁县志》记载:清宣统二年南洋劝业会,1914年山东展览会,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均获得金牌奖励,玉堂冬菜、酱菜均得金牌奖章。共得6块金牌。
通过以上展览使我们了解到,济宁人杰地灵,是“两昊”遗墟,黄帝诞生地,先哲圣人之故里。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是济宁古代文化的积淀精华,熠熠生辉的济宁古代文明史被我们当地人引以为豪!
    请继续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