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博物馆快讯

传承与发展 保护与阐释 | 济宁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再传捷报

发布时间:2023-12-21 15:57 作者:管理员 浏览:913次

图片

图片

12月19日,首届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汇报暨省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年度总结会在济南召开,主题为“科技创新引领文物保护与修复”,会上总结了2023年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成绩和亮点,分享了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的实践经验。此次评选推介活动在山东是首次举办,共公布十个优秀案例,《济宁市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名列其中。济宁市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超受邀出席颁奖仪式。

图片

为全面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济宁市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为抓手,坚持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能力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一是文保制度夯实健全。不断健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安全巡视巡查、问题责任追究等制度7项,主要负责人与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与工作人员逐级签订文物安全年度责任书,逐一明确文物保护的层级责任,坚决牢守文物安全底线。开展文物安全联合检查百余次,及时发现文物安全隐患问题和薄弱环节,坚决压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限期,确保所有问题高质量整改。

二是文保项目稳步实施。近年来,济宁市博物馆先后申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修复项目9个,其中本体保护项目5个(青铜器项目3个、纸质文物项目1个、陶瓷项目1个)、预防性保护项目2个、数字化保护项目2个,均获山东省文物局或国家文物局批准,其中3个青铜器项目、纸质文物项目、数字化保护一期和预防性保护(一期)已完工并通过验收。

图片

三是文保手段多维创新。推进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措施,文物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加强展厅和库房环境监测,科学调控文物保存微环境;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采用三维扫描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为未来文物修复工作提供精准参考。

图片

▲ 数字化保护成果——高清文物互动展示大屏

四是文保工作成效显著。

1、顺利获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23年6月30日,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济宁市博物馆获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标志着我馆在文物保护业务方面达到了文博行业认可标准,能够在文保项目方案编制、文物修复技术上能够提供专业性指导。

图片

2、成功修复珍贵文物。先后修复国家一级文物春秋青铜附耳蹄足蟠螭纹鼎、200余件青铜文物、153件/套纸质文物。修复后的文物以更完美的面貌重新展示在公众面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重磅推出《翰墨丹青——馆藏书画修复成果展》,这是济宁市博物馆首次举办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

图片

3、高标准搭建文物修复实验室。先后建成仪器分析室、化学试验室、文物养护室、文物环境监测室、纸质和青铜器文物修复室,并配置了一流的修复设备及成套修复工具,搭建了一个科学、先进的文物保护与科研平台,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在馆内实验室开展馆藏薛国故城出土文物修复、整理、研究相关工作。

图片

图片

4、科学制定工作流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文物项目的修复坚持保护第一、做到修旧如旧,坚持质量第一、做到进度服从质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一步,济宁市博物馆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系统梳理馆藏文物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构建保护、利用、传承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馆藏文物的时代价值和深度内涵,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更好的讲好济宁文化故事、传播济宁文化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