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八两 视觉志
作者|八两
没错,韩国人又来抢戏了!
这次竟然说汉服抄袭了韩服?
虽然难以置信,但它确实发生了。
事情是这么一回事,
11月4日晚,
演员许凯在微博晒出自己穿明制汉服的新剧造型,
结果却被网友当成了韩服,
于是制片人于正立马站出来
给网友上了一堂历史公开课。
本来事情到这里,也无伤大雅,
不过是知名编剧和普通网友间
关于汉文化的一次亲切交流。
但随着韩国网友把回应挂上外网,
事情就逐渐演变成了:
韩国网友情绪暴走大骂中国人无知——于正甩史料打脸韩国人——韩国网友充耳不闻嘴炮继续——中国网友集体出征疯狂输出——官媒出面结束闹剧。
可笑的是,
韩国网民骂我们抄袭他们的服饰,
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而真相却是,
韩国自汉武帝时起就是中国的藩属国,
明朝时皇帝“赐服”于李氏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中国,
才有了今天的韩服。
说到底,
这次文化碰撞之所以会闹得这么沸沸扬扬。
原因不外乎两点:
1. 韩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卑的文化心理作祟,不愿承认历史。
2. 中国人对韩国近几年来的文化偷盗行径积“怨”已久,忍无可忍。
不过经此一事,难免有网友担心,
韩国人为什么会如此理直气壮?
其实是因为了解汉服文化的人太少了,
被韩国人盯上,趁机钻了空子。
其实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
便浓缩了汉民族最杰出的——
纺织、蜡染、夹缬(xié)和锦绣工艺与美学。
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图片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汉服之美,美在款式。
袄裙端庄大方、襦裙修长温婉,
风格不一、气质不同。
汉服之美,美在色彩。
从胭脂到鸦青,从水色到月白,
称谓风雅而又有诗意。
汉服之美,美在纹饰。
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
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
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物,
一一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牛郎织女纹
△玉兔龙纹
△寿纹
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
它的魅力在抛去外在审美意趣后,
内在的文化内涵方才显露出来。
你看汉服上下分裁,这是代表天地两极。
上衣用布四幅,寓意着春夏秋冬四季,
下裳用布十二片,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
它蕴藏的是“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袖口相围成圆,以示天道圆融包容万物
领口相交成角,以证地道方正不偏不倚
背后一条中缝贯穿上下,象征人道正直。
(图片来源:明华堂)
这体现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华夏美德。
就光这里边的学问,
其他民族、国家就无法轻易“抄”去。
因此人穿上汉服,不但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更是在对自己进行一种告诫勉励,暗示
为人,进退行走之间要权衡中正,
生活,起居习惯之间要顺应四时规律。
你看,老祖宗的处世哲学,
其实全藏在了这件衣服里,
世代相传。
偏偏很多人只看到了韩服的优雅、和服的端庄,
却不知道纵观汉服三千年发展演变史,
韩服不过是明朝汉族的一种礼服,
而和服只是几款唐朝汉服而已。
可以说汉服是持续了3000年的流行风。
历经各个朝代“润色”,
汉服之美,风雅一身。
先秦时期,也是汉服形成之初,
人们崇尚五行学说,
汉服庄重典雅的风格便种下了根。
(图片来源:装束与乐舞)
汉朝继承了先秦文化,
服饰中透露出“古朴”气质。
(图片来源:装束与乐舞)
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频繁、胡汉民族融合,
汉服更追求仙风道骨似的飘逸和脱俗。
(图片来源:装束与乐舞)
到了唐代,往来商贸繁荣、外国人云集,
汉服也更加开放华丽、兼收异国服饰特点,
慢束罗裙半露胸。
(图片来源:装束与乐舞)
并且,唐朝还是这几个朝代里最会玩“撞色”的,
比今天的时尚icon领先一千多年。
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
汉服呈现出一种“理性美”,对襟长衫朴实无华。
(图片来源:装束与乐舞)
宋代妇女中比较流行「褙子」,
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开衫外套。
汉服发展到明代,
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带结。
裙子也不再束于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盖。
在交领右衽的基础上,
又发展出盘领(圆领)、直领,风格敦厚繁丽。
(图片来源:明华堂)
难怪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想来,
这与汉服灵魂中的那一缕秦汉礼法、魏晋风骨、隋唐气象、宋明斯文都密不可分。
只是进入17世纪后,
清朝实现满族服制、剃发易服,
汉服逐渐被人淡忘。
也正因为文化的断代,
才会出现汉民族服装缺位的尴尬。
56个民族一起合影时,
汉族穿过西装,穿过T恤,穿过旗袍,
却唯独不见自己特有的衣裳。
才会闹出中国人在大街上
看到汉服脱口而出韩服、和服的笑话。
在汉服离开的三个世纪后,
是一个叫王乐天的男人让它重见天日。
彼时的王乐天是一位34岁的电力工人。
2003年11月22日,
身穿一套简陋汉服的他走在河南郑州的街头,
却因为“奇装异服”被群众围观。
人群中有人大喊:
“快来看啊,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
王乐天穿“古装”的照片也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轰动甚至引起了当时一位新加坡记者的关注,
并以《汉服重现街头》见了报。
可是,
如果是一个韩国人穿着韩服走在首尔、
一个日本人穿着和服走在东京,
或是一个爱尔兰人穿着苏格兰裙走在爱丁堡,
会有人侧目,大惊小怪吗?
不会。
于是开始有人,
出于对传统汉文化、服饰迷失的痛心,
站出来高喊着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慢慢地人越来越多,
队伍越来越壮大。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近几年
不管是社会团体,还是官方媒体,
都在大兴汉服、国学、保护传统节日,
为的就是不让汉服、汉文化成为别人的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
也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诞辰的这一天,
被选定为“中国华服日”,
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
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
背后还有许多传统服饰需要传承。
时间越久,传统文化越不能被遗忘,
千万别等别人要抢走的时候,
才追悔莫及。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原标题:《韩国人气哭了 ,我们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