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会说话

品茗闻古丨史前时代的黑科技——蛋壳陶

发布时间:2024-09-27 16:37 作者:管理员 浏览:2394次

四千年前它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经历了四千年,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科技大发展,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它就是中国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蛋壳陶。1930在中国考古学家首次独立发现,独立发掘的史前遗址城子崖遗址中,发现了几片黑色的陶器碎片,碎片的薄度让所有考古学家震惊,最薄的地方只有0.2毫米。很难想象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是怎样制作出这样极致薄的器物。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文明初现的年代,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蛋壳陶不可思议的诞生了。

不知道大家对薄有着怎样的理解?薄如蝉翼?是1厘米?1毫米?还是0.2毫米?蛋壳陶最薄的地方就只有0.2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每一枚的重量则不超过70克。现在的人们用尽最美的语言去赞美它,说它“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声如磬,拈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造型各不相同,它们大多造型高挑,几乎没有渗水性。用现在的技术还原原始的工艺,要达到如此极致的薄度依然是难以企及。

像这样一件精美的蛋壳陶,多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经反复淘洗陶土中不含任何杂质。然后采用当时制陶最先进的技术快轮拉坯成型。因为我们在每一枚蛋壳陶中的口沿和底部都会看到细密的同心圆纹饰,这些纹饰都是在制作过程中天然形成的最为朴实的纹饰。蛋壳陶不仅仅薄,通体还漆黑油亮,内外颜色均匀,几乎没有渗水性。到底是怎样的黑科技才能让器物通体漆黑油亮呢?龙山文化时期的匠人们十分聪明发明了渗碳技术,就是在即将烧成时往窑内掺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浓烟中的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胎体的微孔里,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内外均漆黑的器物。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带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让人不由自主的生发无限敬畏。

由此可见蛋壳陶的制作周期较长,成品率又很低,耗费如此的人力物力去达到这样一种极致,也许只有礼器才能合理的解释蛋壳陶的存在。蛋壳陶便是统治阶级独有的高贵身份的象征。用规范化的工艺和极致化的器物来表现祭祀中虚幻的礼,这就是权利与等级的诉求。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蛋壳黑陶杯制作工艺过于复杂,或是因为青铜工艺的出现,龙山文化的末期,蛋壳陶已趋于衰落,并逐渐消失。虽然蛋壳陶的形体和技艺消失了,但文化传承不断,直至今天。在欣赏和赞叹之余,一种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讲解员的我们更要守住和传递这份文化自豪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我们华夏文明并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