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主题论坛,即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杭州举行。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与修复保护研究中心等国际组织,以及意大利、孟加拉国、蒙古国、韩国、斯里兰卡、阿联酋和中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世界遗产地管理者代表参加,进行专题演讲26场。现将发言内容摘录如下。
中国古迹遗址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中国文化遗产事业
宋新潮在演讲中回顾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60年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远影响,阐述了文化遗产从关注物质遗产到注重人本理念、从单一保护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演进,深入介绍了中国在国际遗产保护理念本土化与实践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
国际文物与修复保护研究中心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主任赵裕眕:基于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方法:遗产管理与地方规划机制的融合
赵裕眕在演讲中阐述了基于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方法论,提出需要将遗产管理融入地方规划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治理体系、管理流程和监测评估机制,实现从单一遗产保护向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顾问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保护过去,守护未来: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
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在演讲中提出世界遗产保护需要融合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赋能当地社区参与、发展多元化经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遗产驱动而非仅仅保护遗产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中国考古遗址类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展示
陈同滨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中国遗址类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与保护实践,以良渚古城、西夏陵等为例,阐释了通过多学科研究揭示遗产价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展示遗产内涵的中国经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遗址类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与阐释展示体系的目标。
沙迦文化遗产研究院董事局主席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卜杜拉赫曼·穆萨拉姆:世界遗产的未来:从保护到共享的人类命运
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卜杜拉赫曼·穆萨拉姆在演讲中分享了沙迦遗产研究院的实践经验,提出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促进和平理解的工具、融入教育创新体系、利用数字技术传播等三个愿景,认为遗产保护是守护人类集体记忆的人文使命。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馆员黄滋: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
黄滋在演讲中系统介绍了中国文物建筑类型与特征,以及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阐述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指导下,通过“研究贯穿保护工作全过程”“保护手段应有利于延续文物价值”的要求和标准,基于保留原构件、使用原材料、传承原工艺、保持原做法等措施,并结合预防性保护和科学监测,实现文物建筑真实性、完整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实践成果。
前国际文物与修复保护研究中心总干事特别顾问加米尼·维杰苏里亚:世界文化遗产: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力
加米尼·维杰苏里亚在演讲中从世界遗产标准3的深刻内涵出发,阐释了世界遗产作为人类共同记忆和文明解读窗口的重要意义,以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圣城和波隆纳鲁沃古城的水利文明为例,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历史渊源和古代智慧,提出遗产不应被视为凝固的古董而是与人类共同成长的生命进程,呼吁将遗产地打造为促进文明对话、求同存异的交流空间,成为增进和平理解、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可持续发展目标驱动下的故宫保护管理实践
娄玮在演讲中介绍了故宫博物院“零废弃”项目六年实践成果,从节能减排、固废循环、气候韧性、全民参与四个维度推动古老遗产地的绿色转型,展示了世界遗产地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中国方案和创新实践。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遗产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劳拉·吉诺维斯: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
劳拉·吉诺维斯在演讲中聚焦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议题,分析了意大利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过度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并以哈德良别墅等案例阐述了综合性治理策略的必要性,提出需要采用多维度、跨学科的方法推动负责任且可持续的旅游管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海上丝绸之路时空框架与价值研究
赵云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框架与价值体系,从时间维度梳理了公元前2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四个发展时期,从空间维度构建了“环路—板块—片区—节点”的四级框架,提出港口贸易、商人商品、宗教网络、航海认知四大研究主题,论证了海丝符合世界遗产突出价值标准,呼吁加强全球合作深化研究与保护。
意大利威尼斯市副市长马西米利亚诺·德·马丁:威尼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实践
马西米利亚诺·德·马丁在演讲中介绍了威尼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潮威胁方面的创新实践,重点阐述了摩西海潮屏障系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成效,分享了城市在绿化提升、能源转型、交通电动化等领域的探索经验。他表示,威尼斯作为全球性实验室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示范作用,并表达了与杭州等中国城市加强交流合作的愿望。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郭青林:世界文化遗产地——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利用新进展
郭青林在演讲中介绍了敦煌莫高窟近五年在保护、研究、价值阐释和弘扬利用方面的新进展,介绍了建立“监测、预测、调控”技术体系、推进石窟数字化采集、构建一院六窟监测平台等创新实践,分享了通过总量控制、预约参观、数字展示与实体参观相结合的游客管理模式,展望了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的目标。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姝:解码保护传承新范式 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良渚实践”
王姝在演讲中全面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从“文物特区”管理模式、“整体智治”数字保护系统、“大走廊”协调发展格局、“良渚论坛”文明对话平台四个维度展示了大遗址保护的良渚方案,提出通过科技赋能、共建共享、价值转化,推动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典范。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褚建好: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褚建好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杰出典范的突出价值,深入解读了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和”文化传统、多元一体格局和人民性内涵,总结了以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探索央地协同机制、开创数字化技术全程参与申报先例等经验,提出要持续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创新传承利用、推动文明互鉴的工作展望。
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都江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跃: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李跃在演讲中介绍了都江堰市在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的探索实践,重点阐述了组建专门管委会优化管理架构、强化人才队伍和资金保障、推进保护规划编制与边界澄清、构建监测预警体系等举措,总结了以遗产价值反哺城市发展、推动文化型都市转变的经验,体现了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理念。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研综合管理处副处长刘文艳:中国长城特征、价值与保护管理实践
刘文艳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长城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介绍了中国在长城保护中实施的全线整体保护、分级分类保护、原址原状保护三大核心策略,重点阐述了通过全国统一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制定专项法规构建制度体系、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开展日常养护和考古先行等创新实践,展示了大型线性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和国际示范价值。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孟加拉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建筑系教授沈毅孟:世界遗产收录的包容性方法论:来自孟加拉国的实践经验
沈毅孟在演讲中分享了孟加拉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更新的实践经验,介绍了从预备名录长期停滞到重启修订的过程,提出应通过广泛征集公众建议、组织专家研讨、开展利益相关方协商等包容性方法推动遗产申报工作,并通过转变政府工作模式、提升公众参与度,为经济条件相近但遗产保护起步较晚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探索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实践
蒋思维在演讲中介绍了大足石刻在保护、研究和传承方面的实践成果,阐述了建立覆盖141处石窟的监测预警体系、推进数字化建档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牵头编纂《巴蜀石窟全集》等创新举措,分享了通过开放五山石刻、运用裸眼3D等现代技术、全球招募守护者等方式推动遗产活化利用的经验,展现了千年石刻在科技赋能下走向世界的探索路径。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剑荣:云雾深处的千年茶韵,景迈山文明永续之路
胡剑荣在演讲中阐释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深入解读了林下茶种植的生态智慧、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传统保护机制的持续活力,总结了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数字化管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应对申遗后挑战的经验,提出景迈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实践为当今世界应对文明冲突和生态危机提供了东方智慧。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黄立峰:塞上盛开世遗花——西夏陵申遗成功的启示
黄立峰在演讲中系统汇报了西夏陵申遗工作的做法和体会,重点介绍了构建高效协同的指挥体系、组建权威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突出价值、颁布保护条例和规划实现制度化保障、建立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实现全域化监测、完善博物馆展陈和数字化体验丰富展示载体等举措,展现了举全区之力推进系统化保护管理的成效。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委副书记唐其锐: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展示
唐其锐在演讲中介绍了唐崖土司城址申遗成功十年来在保护管理与传承利用方面的探索实践,系统阐述了建立县乡村三级联管机制、构建整体展示格局、推动土司文化价值研究与品牌建设、强化跨区域交流合作等举措,展示了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于民的愿景。
汉阳大学博物馆研究教授、韩国国家遗产厅世界遗产专家委员李和锺:《世界遗产公约》对韩国的影响:从与国际接轨到国内实践
李和锺在演讲中从韩国实践角度阐述了《世界遗产公约》对国家层面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的深远影响,介绍了韩国从1963年参与努比亚遗迹保护到1988年正式加入公约、积极参与国际会务的历程,重点分享了在公约框架指导下重新规范国内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制定文化遗产特别法律、推动术语和制度与国际接轨等实践经验。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何蕾:科技赋能·文脉永续:从系统性保护到国际化传播——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利用之“西湖实践”
何蕾在演讲中系统介绍了西湖作为中国唯一湖泊类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重点阐述了依托“数智西湖”平台构建全域全要素“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运用物联感知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145处重点文物动态监测、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生态治理系统等数字化保护举措,分享了通过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融媒体传播、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遗产展示传播水平的经验,展示了科技赋能遗产保护、推动人与遗产和谐共生的西湖智慧。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副主任任鹏飞:以武当之基 筑文明新境:从武当山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
任鹏飞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了武当山古建筑群在生态、遗产、文化三个维度深度融合基础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介绍了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引入科技力量建立“遗产大脑”实现智能监测预警、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创新、打造沉浸式演艺园区促进文旅融合等创新举措,分享了“数字武当”项目获得三维模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让文化遗产数据转化为可利用资产的经验。
蒙古国国立艺术与文化大学首席教授、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主席诺罗夫·乌尔特纳桑:蒙古游牧文明对跨文明对话与互学互鉴的贡献
诺罗夫·乌尔特纳桑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蒙古游牧文明的显著特征和文化价值,介绍了蒙古4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阐述了游牧文明在促进东西方思想技术交流、构建贸易网络中的桥梁作用,提出通过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跨国合作深化中蒙俄三国文化交流、共同守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倡议。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大型活态线性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杭州段实践
房友强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大运河作为大型活态线性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实践,介绍了大运河活态遗产价值,分享了杭州段通过“六个一”统筹保护构建制度体系、运用数字赋能提升监测水平、创新展示传播形式、建设十大展示园等创新实践,总结了体制机制保障、分类分段管控、多跨协同治理、活化利用融入民生的经验,并表示杭州大运河保护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转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