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8日下午,济宁市博物馆“文博大课堂——认识馆藏青铜器”活动走进运河社区。本次活动是博物馆延伸文博服务、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社区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青铜文化的魅力,丰富暑期文化生活。
活动现场,博物馆社教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青铜器专题课堂,让孩子们了解了古代青铜器和周礼制度。为了让知识更直观可感,讲解员特意带来了馆藏青铜鼎、簋、爵等器物的精美仿制品。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孩子们轻轻触摸青铜器上的纹饰,感受青铜材质的厚重。讲解员以鼎、簋为例,详细介绍其从炊煮器到礼器的功能演变;通过了解“爵”的用法,再现了商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孩子们还认识了盛放饭食的“簠”,以及蒸食用具“甗”。通过实物观摩与动手体验,孩子们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使用场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知识延伸环节,讲解员着重讲解了青铜纹饰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等经典纹样,解释这些纹饰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古人的神灵信仰与宇宙观念。现场还观看了编钟的演奏视频,让孩子们理解青铜乐器在礼乐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讲解员巧妙联系日常生活,解读了“爵位”、“加官进爵”等词语与青铜器的渊源,以及“钟鸣鼎食”等成语反映的古代贵族生活图景,使遥远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
投壶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了解投壶与古代射礼的渊源后,孩子们分组进行实战体验。大家屏息凝神,专注投掷,每有投中便引来阵阵欢呼。这一传统礼仪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专注力与手眼协调能力,更让他们在欢乐中体会到中华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围着老师追问青铜器的奥秘。家长们纷纷表示,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博课程生动有趣,既拓展了孩子们的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次“文博大课堂”走进运河社区,是济宁市博物馆推动馆藏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举措。未来,博物馆将继续深化“文博大课堂”品牌建设,开发更多系列化、专题化的社会教育项目,让千年文物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市民生活,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文博力量。